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份“檄文”引发的博物馆危机公关

oneman 弘博网 2021-09-26

近日,《华商报》报道了一则新闻,内容关于渭南博物馆展品《讨陈檄文》乌龙事件。一时间在互联网上引发了许多网友对博物馆展览准确性、辅助展品选择等问题的热议。


事件回顾


近日有网友向华商报爆料,在陕西省渭南博物馆三楼历史人文主题展馆内近现代时期关于胡景翼的介绍中,选择了一篇《讨陈檄文》,该文章全篇错用了2010年国美控股权之争时的一篇文章,与历史上胡景翼发表的《讨陈檄文》内容不符。


渭南博物馆


为进一步求证网友的说法,华商报记者于10月7日上午,到渭南博物馆参观,同时在展厅当中看到了网友所反映的错用版《讨陈檄文》,文中:“今国美当权者,陈氏是也……昔黄先生并购陈氏之永乐……”等语句的表述有明显的错误,而在文章的最后却注明,1918年元月,胡景翼参与组编山西靖国军,发表《讨陈檄文》,通电“讨陈伐段”。


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正林介绍,陕西党史资料丛书《陕西靖国军》一书中,有关于“胡景翼曹世英讨陈树藩檄文”的记录,但在内容上与博物馆内展出的文章完全不同。随后,华商报记者在通过网上检索,发现展览中《讨陈檄文》为一名网友2010年10月发布在百度贴吧当中的。


热议的焦点


该事件一出,便在网络上引发了关注和讨论,除了对此次乌龙事件表现出的无奈之外,许多媒体和观众也不禁追问这样的内容为何会出现在博物馆当中?长时间里为何没有工作人员发现这个问题?博物馆内的工作人员对待错误究竟是何种态度?


专业精神的缺失


2015年施行的《博物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当中,将博物馆这一机构界定为“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这其中着重强调了博物馆本身的教育职能,而作为公众教育机构,保证准确性显然毋庸置疑。


此外,《条例》第三十条有关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的规定中第一点明确提出:主题和内容应当符合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和维护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倡导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优秀文化、培养良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而在《博物馆条例释义》当中,对于这条规定明确解读为:(展览需要明确)一是主题和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展示的主题思想、内容和传递的信息,首先必须符合我国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必须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科学性是指能客观反映真实的历史史实。其中,明确强调和要求了博物馆展览需要客观反映真实的历史史实。


而此次渭南博物馆出现史料错用这一问题,不仅在博物馆内容准确性上出现了偏差,也完全影响了来馆参观的观众对历史史实的理解,乌龙事件引发了许多观众的不满。一方面有网友表示无法理解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为何会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



另一方面,有媒体和网友也提出质疑,为何这样的内容能在馆内长期存在却没有被馆内工作人员发现,在展览正式面向观众推广前,博物馆是否对真的进行过严格的把关与审核。


一篇经过“专家审核”的《讨陈檄文》竟然是假檄文;假檄文展出后竟然没有工作人员发现;被指出错谬后,错误的檄文仍在展出——渭南博物馆在展览管理上可谓是层层失守。尽管当地已经认识到了错误,但现在也该追问,网络版《讨陈檄文》何以在渭南博物馆登堂入室?

新京报快评


对此,博物馆展陈部一工作人员还试图辩解,“所有展品均经相关专家审核过,应该没有问题。《讨陈檄文》可能只是摘录了其中一部分。”风马牛不相及的错误,真不知“相关专家”是如何审核的?如此明显错误,又是如何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眼皮底下长时间存在的?究竟是视而不见还是根本就没好好看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出现差错或许在所难免,但博物馆展品出现原则性错误,却令人难以容忍。这就像历史老师误将关公战秦琼作为历史事实教给学生一样,严重突破了底线,岂能以小节视之?

钱江晚报


危机公关意识的不足


除了问题本身的乌龙之外,渭南博物馆对此问题的后续处理,也引发了公众的不满。据《华商报》的报道,当记者向馆内反映问题时,渭南博物馆展陈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所有的展品均经相关专家审核过,应该没有问题。《讨陈檄文》可能只是摘录了其中一部分。”


随后,这名工作人员拿出了书籍进行对比,在对比之后,发现两版内容确实不同之后,才表示展览确实有错误,并表示尽快更换。


但是,很显然,面对博物馆的这一反应,很多观众并不买账。一方面,有观众认为博物馆方面的认错态度并不端正,摆出专家有逃避问题之嫌。另一方面,《华商报》对此问题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后续跟进。8日博物馆方面对错误“檄文”进行了撤换,9日下午,博物馆官方对该事件进行了公开回复,在公开道歉、撤换错误展板的同时,也进一步表示今后工作会更加细致,从而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但在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博物馆方面不够积极主动的态度,还是引发了公众和舆论的不满,影响了博物馆的公众形象。



同样是面对自身展览出错这类问题,与渭南博物馆此次的反应相比,西安博物院此前的做法就值得学习和借鉴。2017年3月6日,一篇名为《我在西安博物院发现了几处错误》一文在网上传播并引起热议,文章当中指出了西安博物院展览说明牌中的几处错误。文章一出,面对网友的细心指正,西安博物院立即做出了系列积极的反馈。


首先,西安博物院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此事已引起了院方的高度重视。馆内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对文章指出的问题进行了核查,确定文章所反映的内容属实。之后,西安博物院责成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对标识牌进行更换,责令相关责任人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检讨。同时,组织相关专家和业务人员对博物院内展品标牌及全院标识系统进行全面排查,力求做到科学、严谨、准确。


此外,面对问题相关负责人还公开表示,西安博物院欢迎社会各界继续监督批评,帮助他们查补漏洞,提高工作水平。为此,还特别承诺,凡是在博物院内发现类似错误,一经核实,西安博物院将奖励小雁塔登塔票两张。


面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西安博物院相关工作人员选择了高度重视、积极核查、反思错误、鼓励监督等系列措施,面对问题不回避、积极反思解决的做法,一方面有效的安抚了观众的情绪,另外一方面也确实起到了“亡羊补牢”的效果,及时挽回了博物馆的“颜面”。



THE END

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在很多普通观众心目当中,博物馆所展示的内容意味着准确、真实、可信,博物馆内的研究人员代表着专业、可信、权威。因此,作为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不论从事何种工作,认真端正的态度,都是对观众的责任和信任的不辜负。而同时,面对错误积极改正的态度、开放包容的心态也同样有利于博物馆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知错肯改的态度,也同样能成为挽回“颜面”的良药。


文中部分资料来源:华商报、新京报快评、钱江晚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编辑:oneman#Mark仔


相关链接:

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释放了什么信号?

展讯|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不如从这些馆藏精品入手

培训|2018年全国文博机构专业人员书画鉴定培训班正在招生

时隔118年,清宫旧藏再次大规模亮相太原

全网首次:十一位考古学者“掘地三尺”解读文明

招聘丨文博相关单位招聘信息汇总(10-1)

承载着“乡土情怀”的地方博物馆应如何建设

新馆长入主大都会,坚持与变化中的平衡追求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